薛求知:企业的成败决定管理是否会被认可

2013-01-15 08:25

http://finance.QQ.com  2008072715:36   腾讯财经   我要评论(0)

腾讯网按:2008727日~28日,2008IFSAM第九届世界管理大会在上海举行。此次大会以东西方管理融合发展为主题,设立20个专题论坛及东方管理论坛。腾讯财经作为战略网络媒体伙伴,对此次大会进行了全称直播。以下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薛求知,在727日下午举行的分论坛暨第十二届东方管理论坛上的致辞。

(议题主持人苏勇:感谢成教授的演讲,成教授由哲学而文化,由文化而管理,再次强调我们要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尤其强调伦理是管理非常根本的问题,这句话我本人也非常爱听,因为我在讲授课程当中,有一门课就是管理伦理学。再次感谢成中英教授的精采演讲。下面第三位演讲嘉宾是薛求知教授,薛求知教授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也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在海外拿到博士学位后归国的知识分子,我们经常和薛教授开玩笑,我说薛教授是老海归,不是新海归,资格比较老。薛教授演讲的题目是国际视野下的东方管理,就是把东方管理管理的理论放到国际视野下进行思考和锻造,热烈欢迎薛教授演讲。)

薛求知:我以前搞过几年比较管理学,现在又是讲国际企业管理,在这方面,我希望可以从一个更开阔的事业看一下东方管理。有些自己的思考,很多地方很粗浅,有点班门弄斧了。

我认为广义的东方管理是建立在东方文明基础上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古代的四大文明基础,一个是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古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的发展路线非常清晰、非常连贯,一直发展到现在,成为当今的印度文明以及当今的中国文明和日本文明。但是埃及文明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重新交叉、分杈,形成了地中海文明最后形成东正教文明和西方文明,还有一派是伊斯兰文明。今天我希望在这里谈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这两块延续下来的东方文明为基础的东方管理。

东方企业的竞争力决定了东方管理

我们先看看西方管理学界什么样的情况下对东方管理可以认可?有一个前提。我个人认为西方管理学界存在一种文化帝国主义的倾向,他们认为以西方文明为基础的管理理论和西方企业实践为基础的管理方法是世界管理唯一正确模式是标杆、是样板,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唯有当西方企业群体在一段时间国际竞争当中败北,他们才肯反思、做检讨,认真研究一下这些打败他们其他国家的企业群体,寻找一下他们的独门秘籍。70年代的Z理论提出,和对日本企业主要集中于质量管理和现场管理的方法研究,及相应日本管理研究热是机遇日本企业竞争力快速的提升。著名的Hofstede而企业文化研究的四维理论,在其后续再研究又加了一维,就是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这个里面背景是什么呢?就是当时基于亚洲四小龙,像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本身崛起的事实。今天,随着新兴市场国家企业群体的快速发展,导致对这些国家企业及管理的研究又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热点。我个人认为,今天从世界范围内对东方管理的认可,是和东方国家的企业竞争力提升有关系的。

印度式管理的特点

我们先看看印度式的管理。最近十年印度企业有长足的发展,引人注目的有一批大公司,迅速成为可以和欧美大公司一决高下的世界级企业,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欧美购并非常成功,通过购并成为一个世界级的企业。印度企业成功的核心精神是什么呢?集中、持续、合作,这些理念主要来自印度的古籍《博伽梵歌》,《博伽梵歌》倡导心态平和、强调的是增进自身包括自己所领导的组织在内的修炼,集中力量通过内部的力量强大而强大。05年印度政府邀请了世界知名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Hay集团调查印度企业成功的特点,有四点结论:1、执着地专注于成长和创新。2、高度利他主义的敬上哲学。3、高度坚韧力和诚信度。4、正式和职业化的人际关系趋向。

忠诚是印度企业非常重要的特点,员工对企业的的忠诚不仅表现在日常的工作中,很多印度人一辈子服务于一家公司,很少跳槽,很多公司的原则是员工第一,顾客第二。印度企业对员工的激励也很有特色,印度全部是固定收入,印度员工更注重感觉,注重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管理者从人生和事业的角度激励下属,人员共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印度企业为社会的付出行动远远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很多企业在医疗义务教育都有巨大的投入。东方哲学提倡社会集体的供应他们认为集体比个人更重要,教导人们如何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而不是一味的满足个人疯狂的追求。如果我们仅仅以为印度企业的成功来自传统的思想,那是过于简单化了。一些研究认为,说印度企业真正崛起还是有一些特殊的现代特征,其中有一个非常鲜明的共性,就是印度企业有非常独特的流程化管理和内部控制。另外,印度的分工体系,由于在种族制度和殖民管理导致的分工制度长期形成非常独特的分工理念,在当代得到进一步的理念,就是安心做好分内事。就这一点我也做过一些企业的了解,印度的软件业为什么做得好?一些人很安心于一直去做编程工作。而中国,有些人编了一段时间就枯燥,就想做自己的事业。第二,由于贫穷激发的低成本能力,印度人普遍收入不过,非常希望企业提供价格低廉的产品,而印度的企业相对比较少的能力从政策和资源上得到优惠和帮助,所以尽可能只是从内部获得市场竞争力。第三也是我认为非常有特色的,印度企业的管理复制能力很强,殖民的经历及语言优势,使得印度企业可以迅速而成功的将自己企业的核心能力移植到海外购并企业和合资企业当中。我们为什么说近些年印度很多大企业在海外的购并非常成功,而中国在海外的购并并不成功?区别就在于管理的复制能力,把自己核心管理能力复制到海外的能力。

韩国式的管理,韩国对中国的儒学最为尊崇,李朝时代就把儒教定为国教,形成儒学化体制与思想狡猾,比在中国国土更为深入。传统的儒教思想以家庭为中心。在企业中企业主和最高管理者在管理下属发挥权威和权限来通知其下属,下属也期待其温情和慈爱的同时顺从他们的权威意识,在权威式的经营中形成仁学文化。这种受年龄、地位身份和全县影响的忠诚,在垂直体系中形成很强的执行力。类似集团意识、忠诚意识、参与意识、整体主义、权威管理都是企业的家族化积极作用的具体体现。从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及89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韩国企业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韩国人自称是东方的爱尔兰人,作为备受凌辱的民族,养成倔强不屈的性格,同时感情化、有血性。强调彻底第一主义,企业成立之初就有高标准、高目标,追求第一的过程中使企业和员工不停自我激励、自我挖潜。在企业即人的创业精神指引下,贯彻实施能力,适才适用。

日本式管理的特点

日本式的发生、发展、流变、升华凝缩的整个过程,中华文化对其影响很深。明治以来日本文化受儒家礼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塑造日本国民他律人格,通过政府、文化、学校三位一体的作用,相互补充实现的并且完全服务于万事一宗的指导思想,这对人民企业影响很大。日本企业对儒家思想的吸收实际上将儒家思想体系打破,对构成要件进行分解,把正面的价值留下,负面的价值抛弃,形成一个新的排列组合。将儒家思想的精华和西方强调个性和自主性的人文精神结合起来。日本人实际上是把儒家思想进行了延伸和升华,把家变成了企业和组织。原来一套儒家理论思想就学校企业发展凝聚力的文化基础。我们看一下最近2030年来,日本企业在世界管理史上提出和倡导了很多现代管理理念,比方说5SJIT、库存管理、LP都来源于日本,企业文化的概念也来源于日本,说明日本不仅是延古也确实把现代性结合、体现得比较好。下面这些日本企业的管理提高,由于时间关系,我不一一展开。

中国式管理关键词:中庸+弹性

下面我们谈谈中国式管理。如何归纳中国式的管理呢?我们会感到格外的困难。我们感觉在归纳中国管理理念和我们现在的管理现状,会体现出巨大的反差。比如说中国人到底是不是有机体意识呢?现实大家认为是一盘散沙。中国人是否有忠诚意识?高离职率令很多外企在中国经营最头痛的事。诚信为本?企业间和个人间的诚信度都很低。是否天人合一?企业在发展中对生态的破坏和资源过渡的攫取都是非常罕见的。我们究竟应该在什么样的范围谈这个中国式的管理呢?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真正的中国式管理,实际上可以包括下属范围,大陆企业的管理包括国资企业、民营企业和混合企业,也就是一些合资企业、公众企业等等。另外,香港企业的管理,从大的范围也应该属于中国式的管理,另外台湾企业的管理等等。上述企业应该都有共性,也有相当的差异性,这些企业的共性就是都由中国人管理,由文化和传统上的共同性,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有制度上差异性的影响,有文化和传统变异性的影响。我特别强调对大陆企业研究的时候,要注意文化层面和制度层面的终端。在上世纪两个实践对入学的批判导致继承性的终端。一个是五四运动的打倒孔家店,文革时的批林批孔,扬法家批儒家。相当多的中国人对儒家思想价值的判断是紊乱的。由于20世纪近40年的中国实行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真正现代意义的企业在中国还不到30年的历史,中国企业发展史是断层的,中国的企业管理发展也是断层的。中国目前处在多重转型当中,第一是工业化和市场化的转型,第二是宪政转型。第三是中华文明的转型。当代中国式管理的思想基础是薄弱的,紊乱的,正处在一个常识性的修复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入学思想在管理风格上的传延,中国在东方诸国当中是最弱最不完整的。

对中国管理思想模式的描绘和对中国式管理现实的提炼归纳对中国管理学者而言是两项不同的任务。对中国管理理想模式的描述和设定可以把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的精华和现代管理思想中科学成分进行融合,提炼出管理实践者可以努力的方向。对中国式管理现实的提炼,是一个真实有普遍代表性的描述,是是一个自我画像的过程,要告诉人们我是谁,我的特征是什么。一个杂志做了一个调查,让中国企业描写一下中国式管理的特点,排在前面一个是中庸,一个是注重人情。

现实中国式管理特征我常识性的进行了归纳,第一是弹性管理,叫见机行事、因人而异、以理而变。你既可以对这种情况给予负面的评价,也可以给予很正面的评价。我这里尽可能给予一个重性的评价,我称之为弹性比较大的管理。。第二是中庸管理,叫保持中立、留有余地、和谐平衡。第三是太极管理,模糊宽容、外柔内刚、无为而治。

我下面做了一个东方管理主要分支的对比,既包括他们的管理哲学基础,外来因素的影响,制度特征,管理特征以及核心竞争力等等。

我们最后的结论是这样的,广义的东方管理有共同的哲学基础,这就是儒学和佛学,有共同的现代价值,就是对人的重视和尊重。寓人治于法治,社会集体和个人的共存。我们也有共同的使命,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使本国本地区的管理水平提升,促进亚洲地区的经济繁荣,提升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加强向西方管理世界宣传东方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为世界管理理论和实践做出贡献。

这是我自己的观点,向大家报告一下,谢谢各位!

[责任编辑:robinchen]

0.394068s